闻名山东的几碗面,你吃过几碗呢?老山东至少五碗以上

2025-03-13 15:49

潍县人爱讲究,对于和乐也不例外。至于怎么做和乐,那自然是精益求精的活儿。从和乐条子到憨肉,从甜蒜到汤汁,都是有讲究的。记得小时候,吃的鸡鸭和乐,有鸡肉鸭肉,现在大多以鸡肉代替,也有的和乐不用憨肉,而是用大头丸子,也有的用鸭油来做汤汁,还有腌制香椿芽和咸韭菜什么的,对了,必须有鸡蛋皮子。

相传福山大面最早是用香油浸泡过的砂陶碗盛面,为烟台三大风味面食之一,是山东传统风味名吃,与兰州拉面、北京炸酱面、山西刀削面并称为中国四大面食。所谓大面,不仅在于分量大,也在于品种多。大面只是个统称,细数起来有上百种面。面形根据手法不同有带子条、灯草皮、柳叶扁、韭菜扁、一窝丝、空心条等形状。卤子就更为丰富,白菜、芸豆可搭配成蔬菜卤,鱼虾、海蛎可搭配成海鲜卤,不一而足。福山大面包容性极强,有多少种食材,就可搭配出多少种面卤。看似随意的搭配,背后却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功力。

在滕州大肉面馆,进门,总能看到一锅简单直接粗暴地酱卤着的大块肉片,五花三层的下五花,切成巴掌大的条片,在酱红色的汤汁间炖煮着,翻滚着,咕嘟嘟浓香四溢,顿时就垂涎三尺,口水四溢了,面对这满满的一锅肉欲喷薄,色香味郁,就像面对一个肉欲妩媚,风姿绰约的女子,怎能不动心垂涎?怎能不爱?

对于耿直倔强的蓬莱人来说,美好的一天似乎必须从一碗爽滑顺溜的小面开始。于是,上班的、上学的、经商的、打工的、出远门的……不分职务、不论年龄、不管贫富,大家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各自喜欢的面馆,自觉排队、付钱取面;不争不抢、平等和谐。面对鲜香四溢的诱惑,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往日的斯文,发亮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不易察觉的贪婪和兴奋。更有甚者,人还没坐稳,就迫不及待地把筷子插进碗里,只三两下,一碗面便被彻底消灭掉了。

宁津“三大名吃”之一的大柳面创始于明朝,因最初发源于大柳镇而得名。其独特的制作工艺,以精粉为主料,加入适当比例的配料,然后加水和面,擀成薄片。醭面以细玉米面为最佳,现在一般都使用玉米淀粉。 制条时,刀工讲究粗细均匀,轻按快切,制成后,撒开如网,搭杆如丝,下锅制熟后,韧而不断,筋软光滑。

老济南凉面说起来也是历史悠久,得天独厚的“泉水”条件,使得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。 老济南人吃凉面,喜欢打来泉水或用井水过面,过一遍中华民族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底蕴。

作为临清美食的代表,临清什香面是如何形成的呢?临清是明清时期江北五大商埠之一,北上进京、南下苏杭。商业的繁荣,流动的人口,让各种风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此交汇。据说,临清什香面就形成于这段运河兴盛时期。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临清,一番游览后感染了风寒,茶饭不思。地方官命大厨用手擀面,配上十多种时令蔬菜和本地酱菜做成菜码,乾隆皇帝见到后食欲大开,龙颜大悦之际赐名“什香面”。

按照外人的理解,山东人的面条,该是和山东大汉一样的粗犷、一样的飘着葱花味儿…在邹城,有种用来做早点的面条叫做“邹城川味面”。“川味面条”,本应是四川的食物,在邹城这里散发着另一种味道。“邹城川味面条”:一碗面条,一勺辣椒,一股香辣味散发出来,迷倒了无数的邹城人。

更新于:13天前